4月10日,湖州海關查獲了一批來自美國的“洋垃圾”,令人驚嘆現在居然還有人敢“頂風作案”。今時不同往日,中國作為世界最大垃圾接收國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一紙禁令將臭烘烘的“洋垃圾”關在了國門之外,歐美國家的“后院”堵了。
從進口到禁止:對“洋垃圾”說“不”!
“洋垃圾”的說法一般是社會上的俗稱,管理部門一般不使用這一詞語。實際上,它指的是進口固體廢物,有時又特指以走私、夾帶等方式進口國家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或未經許可擅自進口屬于限制進口的固體廢物。
那么,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把這些垃圾從國外運到國內呢?這還要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國情開始說起。當時,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之后的高速發展時期,制造業的發展對原料的需求與日俱增,但我國還無法自給自足。為了緩解原料不足,我國開始從境外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同時,為加強管理,防范環境風險,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體系。然而,很多地方仍然存在重發展輕環保的問題,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不斷危害著國民的生命健康。是時候對“洋垃圾”說“不”了!
制度+監管:誓將洋垃圾“拒之門外”
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開始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促進國內固體廢物無害化、資源化利用,以保護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方案提出,要在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為了將洋垃圾有效“拒之門外”,我國將采取多種措施:完善堵住洋垃圾進口的監管制度;強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建立堵住洋垃圾入境長效機制;提升國內固體廢物回收利用水平。
“洋垃圾”禁令在新的一年又提升了門檻。2018年1月1日,我國開始禁止進口生活來源廢塑料、未經分揀的廢紙以及紡織廢料、釩渣等4類、24種固體廢物。同時,有政策必要落到實處,我國在洋垃圾管控方面也在不斷加強。3月,全國海關組織開展打擊“洋垃圾”走私“藍天2018”專項行動,將突出打擊走私國家禁止進口的廢物,這項行動將持續到12月。開展一個多月以來,各大海關已打掉多個涉嫌走私犯罪團伙,立案偵查了多起走私固體廢物案件,查獲大量走私固體廢物。
火眼金睛!檢測技術廣撒“攔截網”
“藍天2018”專項行動卓有成效,但是也讓人看見,在明文禁令之下,依然有不少犯罪分子鋌而走險,從事“洋垃圾”進口活動。想要完全杜絕“洋垃圾”非法走私、避免其進入我國境內,就必須依靠各種檢驗檢測技術和儀器設備。
譬如,“洋垃圾”通常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尤其是鉛、鋅、鎘等重金屬物質。對此,我國科技標準司出臺過《固體廢物 鉛、鋅和鎘的測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根據此標準,檢測人員可以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洋垃圾中的鉛、鋅和鎘。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擁有足夠的靈敏度和很好的精密度,“洋垃圾”當中的有害元素、有機物和金屬有機化合物都逃不脫它的“火眼金睛”。
除此之外,海關檢驗檢疫人員也常利用氣相色譜法、滴定法、臭袋法等等技術來檢測不同的“洋垃圾”。比如,氣相色譜-質譜法可以測定固體廢物及其浸出液中多氯聯苯、二噁英等物質,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可以測定22種金屬元素。當然,目前應用最為廣泛、標準涉及最多的,還是上述提及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主要包括石墨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以及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這些檢測方法的助力下,打擊“洋垃圾”行動有了技術支持。隨著我國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環境污染控制標準的不斷完善,“洋垃圾”將越來越無所遁形。
小結:“洋垃圾”禁令下達之后的短短幾個月,“垃圾危機”登上美國、英國、德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新聞頭條,這些曾經運到中國就能換取高額利潤的“洋垃圾”不得不另謀出路。與此同時,我國也在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處理國內的垃圾,如何滿足以后的原料供應,如何改善已經遭受污染的環境……禁止“洋垃圾”入境僅僅只是一個開始。